市外动态

2023/1/14 10:49:01 浏览:1800人次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11项研究成果集中展示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2022年度研究成果报告会现场


2022年,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紧盯“文物事业发展政策研究”的职能定位,一年来,中心全体同志共同奋发努力,发展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湖北文物事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湖北智慧、湖北方案,展示了研究深度与整体实力。


为系统总结2022年度发展研究工作,展示研究成果,谋划推进2023年研究工作,1月13日,中心召开2022年度研究成果报告会,11项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晏妮主持会议。




万里茶道申遗价值策略研究  报告人:王风竹


世界遗产对于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即具有超越国界的文化或自然价值),申报世界遗产对于保护遗产、传播文化、促进交流、带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万里茶道属于全球茶叶贸易的北线,是指公元17 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古代中国与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贸易商品的长距离商业贸易线路,也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线路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北上经汉口、张家口,过库伦(现乌兰巴托)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再辗转销往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欧洲,沟通了亚洲大陆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展现了茶叶成为全球性商品的重要世界贸易阶段。


2012年,由原湖北省文物局发起,邀请沿线省份的文物部门、专家学者在湖北赤壁首届专题会议,时任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关强(现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到会并讲话,会议发表了《赤壁宣言》,这是万里茶道(中国段)申遗项目启动的开端。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万里茶道已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文物局予以高度肯定,并提出要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工作,尽快达到“随时可以申遗”的标准。


万里茶道有丰富宝贵的历史遗存,沿线的茶园、村落、古道、码头、工厂、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院、宅院等系列代表性历史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反映茶路生产、运输、贸易完整商贸环节的遗产整体,符合世界遗产6条认定标准中的4条。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积极争取中蒙俄三国联合推进申遗工作,尽快向世界遗产组织提交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项目备案申请,并按照申遗的技术要求和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陆续编制并提交预评估阶段及正式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等技术要件。按照申遗流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有望较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湖北古山寨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报告人:张晓云


湖北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山区省份之一,以古山寨为代表的山区特有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古山寨在阐释荆楚文化价值、助力全省文旅融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保护与利用并未受到应有重视,状况令人堪忧,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的突出问题,亟待创新性重构破题。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利用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以古山寨为抓手,系统梳理资源现状,并结合典型案例,研提对策建议,对于破解古山寨等山区文物保护困境,带动山区文物“活”起来,实现保用互促,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山区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全国示范意义。本研究作为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HCYK2022Y44)将于2023年2月结项。




长江水利文化遗产荆江分洪闸的保护与利用 报告人:吴红敬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举全国之力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由北闸、南闸、荆江干流堤道、虎渡河堤道、南线大堤等构成。多年来,荆江分洪工程为防御洪水、保障长江中下游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荆江分洪闸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江分洪工程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生态、旅游等方面价值,在今后工作中,要立足于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还原文物本体风貌环境,依法科学做好文物保护;并着眼于公众对水利遗产资源丰富内涵和价值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实现乡村振兴及文化与旅游融合背景下水利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长江水利文化遗产——荆江分洪闸的价值解读与保护利用》已于2022年6月24日全文刊载于《中国文物报》。




全省文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报告人:何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文物局《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全省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服务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大局,2022年4月至9月,开展了此项专题调研。


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有关问题,从全省文博机构设立及编制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我省主要文物指标与全国排名情况、省内外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值得肯定的经验及借鉴四个方面摸清了基本情况,指出我省文博人才队伍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了“依据省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编制和配置职能”,“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优化人才队伍结”,“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强人才管理”三条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调研报告于2023年1月报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北文物年鉴(2021)报告人:刘桥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是全国知名的文物大省,在全国文物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从“十四五”开始系统展示湖北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助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填补湖北文物年鉴空白,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组织编纂出版《湖北文物年鉴》。


《湖北文物年鉴(2021)》(以下简称《年鉴(2021)》),作为湖北首部文物年鉴,编纂过程中充分借鉴参考《中国文物年鉴》和兄弟省份编纂出版的《文物年鉴》,集图片、文字、表格于一体,图文并茂,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博采众长,多角度、全方位集中展示湖北文物工作最新成就。为发挥年鉴资料性工具书作用,编纂中本着“修志为用、修用并举”的原则,大胆尝试在内容上增加一些文物资源、机构人员等全局性信息,以提高《年鉴(2021)》的实用性。《年鉴(2021)》将于2023年3月份公开出版。




荆楚红色史迹专项调查与研究 报告人:刘杰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文物工作高度重视。


湖北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区域之一,全省103个县(市、区) 有83个被划入全国37个革命片区中的7个革命片区,大量珍贵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荆楚红色史迹遍布全省。荆楚红色史迹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作为“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的11个专项课题之一,共调查荆楚红色史迹1772处,其中国保单位33处,省保单位150处,市县级文保单位835处,一般文物点754处,调查率为100%。通过对全省荆楚红色史迹的保护管理状况、年代、建筑分类等进行专项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保护管理对策与建议。本课题已于2022年12月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结项验收。




湖北石窟寺 报告人:吴建刚


石窟寺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


湖北石窟寺属于我国石窟寺四大分布地区之一的南方地区,既有传统石窟寺的共性特点,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系统总结湖北石窟寺历史沿革、分布与分类情况、基本特征、保存现状及主要风险等内容,分析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成绩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对扩大湖北石窟寺社会影响力、推进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具有积极意义。《湖北石窟寺》一书将于2023年2月公开出版。



湖北摩崖石刻 报告人:陈旻


摩崖(亦作磨崖、摩厓)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绘画。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湖北省摩崖石刻分布广泛,时代脉络基本齐全,石刻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对荆楚大地发生的多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同史料记载交相辉映,为光辉灿烂的荆楚文化提供了有力实物证明。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省石窟寺、摩崖造像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通过专项调查,全面摸清了我省摩崖石刻的地理分布和级别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及主要风险等内容,梳理了保护利用工作成绩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下一步科学、精准做好全省摩崖石刻保护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摩崖石刻》一书将于2023年底公开出版。




三峡文物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 报告人:陈旻


三峡文化是长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指导下,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全省相关专业技术力量,于2021年6月至8月对辖区内三峡库区文化遗产资源开展起底式调查,系统梳理了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2022年1月,随着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启动,三峡文物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被列为专项调查课题。通过专项调查,厘清了保护沿革、工作成果、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及保护状况,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保护利用、让三峡文物活起来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课题已于2022年12月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结项验收。




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报告人:袁青竹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七大重点建设区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提供支撑,2021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全省开展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并明确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为调查工作牵头单位。


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专项调查。全面调查地域为湖北全境,对象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和之后新发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标准时间点截至2021年9月30日;同时,统计管理机构、考古工作等情况。专项调查包括人类起源等11个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


2022年底,调查工作结束。通过此次调查,全面掌握了湖北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分布、保存、研究、利用等情况。同时,编制完成《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湖北省长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对未来加长江文物保护利用提出可行性措施建议。以上相关成果资料已于2022年12月报省文化和旅游厅。



全省国有博物馆专项调研 报告人:孙立


2022年湖北省登记备案博物馆23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59家,约占67.3%。无论从博物馆数量和办馆质量,还是藏品数量和珍贵文物数量来看,国有博物馆都是湖北省博物馆事业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国有博物馆的改革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本次调研主要聚焦的重点。


调研分为文献、问卷与实地三种方式,调研报告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贡献力和聚焦问题6大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历时7个月的调研和撰写,近4万字的调研成果——《全省国有博物馆调研报告》,将为行业管理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助推湖北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以上调研报告已于2023年1月报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张晓云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报告会是中心首次举办,围绕“研究”“成果”“发展”三个关键词进行,目的是希望通过扎实深入的研究,展示成果,推动事业发展。他认为,11项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也有围绕国家重大部署的项目,还有结合我省实际自主创新开展的项目;既有调研报告,也有图书出版,还有研究论文,充分展示了中心积极思考,孜孜以求,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


为更好服务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中心在全省文博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系统性打造发展研究平台,2022年中心在近两年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门研究制定了《中心发展研究五年工作计划(2021-2025年)》,建立了基础项目库(44项)和相关规章制度。下一步,中心将围绕该《计划》,聚焦主责主业,积极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和相关研究工作,以研究引领发展思维、促进改革发展、展现发展成就。


来源 |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 湖北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