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2/2/21 11:08:01 浏览:5339人次 乐卫   《鄂州日报》2010.5.18五版

吴文化之源

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叶文宪教授,曾组织一批在秦史与区域文化史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专家编著了一套《东周列国探秘丛书》,此书深入浅出,便于大众阅读。其中《吴国历史与文化探秘》一书,作为该丛书的第一部,已由文物出版社于近期推出。
      此书分为“吴国之源”、“吴国之强”、“吴人之城”、“吴人之墓”、“吴人之器”、“吴国之亡”等六章。
      此书作者对吴国历史与文化中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如前辈学者曾经提出早期吴国或本为虞国,作者虽未采用这一观点,但论证了“吴”、“虞”两字相通,“虞”字的字形象征着身披兽皮大声叫喊的猎人,反映了吴人早期以狩猎为生的习俗。
      通过分析文献和考古资料,作者指出,吴文化的前身应是宁镇地区的湖熟文化。创造此种文化即文献中所谓的“荆蛮”,太伯、仲雍奔吴厚,周人后裔与“荆蛮”融合,吴文化由此逐渐形成;太湖———杭州湾地区在良渚文化以后出现文化断层,继起的马桥文化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与良渚文化没有继承关系,马桥文化应是越文化的前身。作者对比研究了华南地区浙、闽、赣一带的墓葬与太湖地区的石室土墩墓,指出两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文化上一脉相承,都属于越人遗存,说明太湖流域本为越人所居;而吴人生活在今南京、镇江一带的茅山地区,因受到楚国的压力,到诸樊时才东迁太湖流域,定都于苏州,与越人争夺生存空间,吴越之争由此而起。这些论述颇有新意,而且有较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对吴越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族群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在春秋时期吴国都城的问题上,此书根据考古资料,说明无锡梅里、常州淹城、无锡阖闾城、江阴余城等,或面积太小,或不具备可靠的资料,或是后人建造的社会性建筑,都不太可能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应是春秋中期从宁镇的茅山地区直接迁到今苏州地区建都,而吴国晚期都城也以新发现的位于今苏州木渎的春秋古城最为可靠,而不是建都于今天的苏州老城区。
      此书对有争议而未有定论的问题作存疑处理,如:“吴地土著,荆蛮何人?”,“太伯奔吴,奔到哪里?”,“江阴余城,谁人所筑?”,“梅里古墓,何时所修?”,“吴越近邻,何以反目?”,“武进淹城,是谁之都?”,“伍员筑城,今在何方?”,“木渎古城,真是吴都?”这些,给广大读者和后人留下继续探讨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