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二十四节气,是指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国际气象界它们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早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1月25日(大年初四),鄂州博物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开展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手工活动,15组小志愿者家庭参加。孩子们通过贴纸画的形式,创作出了一幅幅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手工画作。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孩⼦们了解节⽓、关注时令、热爱⽣活、热爱⼤…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为宫灯、纱灯、吊灯等;造型上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过年时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为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月24日(大年初三),鄂州博物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开展了一场“民俗灯笼”主题的手工活动。社教老师带领着15组小志愿者家庭动手动脑,一…

“青铜器”在古时候被称作“金”或者“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的,但因为出土的铜产生锈蚀变为青绿色,所以被称之为“青铜”。 1月23日(大年初二),鄂州博物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开展了“青铜器”系列主题的手工活动,13组小志愿者家庭参加。他们精心制作了鄂州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鼎、爵杯和编钟等手工作品,在新春佳节之际既收获了文博知识,也体验了手工制作的乐趣。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及晋风”,剪纸习俗在南朝和唐代已在荆楚一带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鄂州花样剪纸约在1600年前兴旺起来,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辉煌。虎形围涎是鄂州雕花剪纸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围涎是小孩围在胸前的服饰,以防止涎水和食物污染衣服。 快看,孩子们正在制作虎头围涎的剪纸呢!这个春节快来鄂州市博物馆打卡吧!

 《论语十则》中,孔子说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们也是非常喜欢结交朋友的,那么我们现代人交友时会用到名片,不经联想到古人在交友时会用到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鄂州博物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在11月19日上午9点30分,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木牍》社教活动,20组小志愿者家庭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这堂课程中,社教老师向同学们传授了木牍的发展、木牍和竹简的区别、吴童子史绰木牍三个部分的知识点,使得同学们对木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022年11月12日上午9点30分,鄂州市博物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开展了《中华文明,典章制度,有礼有节”——沃盥之礼》社教活动,18组小志愿者家庭参加了本次活动。 社教老师通过鄂州博物馆三国吴都历史文化陈列厅、鄂楚历史文化展厅中的沃盥之器--盘、洗、匜进行本次课题的导入,向同学们讲述了古代传统礼仪中的沃盥之礼。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洗手、洗脸等卫生习惯。洗手在当时称为“盥”,甲骨文中的“盥”字,就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之中。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